三星堆文物出土背后:惊鸿一瞥的千年重逢(2)

来源:四川文物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6月15日,直播进行到第二天,当时还被暂称为“顶尊倒立神人像”的重要文物已华丽出坑——早在坑里时,它就断成两截,一截是人像的上半身和他头顶细

6月15日,直播进行到第二天,当时还被暂称为“顶尊倒立神人像”的重要文物已华丽出坑——早在坑里时,它就断成两截,一截是人像的上半身和他头顶细长的觚形尊,另一截便是那双手和手撑住的罍。

但事实上,男男女女“脱单”之后的日子,才是生活的真正考验。在直播镜头前华丽“脱单”、惊艳世人的这一重要文物,也才刚踏上一条艰难漫长的修复之路。

越想越靠谱,也越想越激动,“当时所有在闭环里的考古人员都过来看图片,大家都非常兴奋。”余健回忆,“然后央视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当即决定把这个拼合作为第三天也就是收尾的高潮和亮点。”

顶觚人像是当天直播的重要“角色”。直播之前,余健和他的师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馆员郭建波又仔细观察了一番这件器物。“当时最主要是想看下面那个罍,因为它整体锈蚀得非常严重,这种情况在整个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里面都是很少见的。所以开始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这些锈蚀状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去做一些简单的无损分析,看看后续怎么修复等等。”

念头一经闪现,他和郭建波都激动了起来。因为直播的管理要求,不能第一时间去馆里看实物,他们就用手机搜出鸟脚图片,对比着看。

“定妆”

余健隔着透明薄膜,指着最底下那件大罍上的锈蚀,“这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物上都属于很少出现的、比较严重的类型。有些部位已经粉化了,很不稳定,可能你稍微用力一刮,器物最外层的金属就随着这个粉掉了。”

6月14日-16日,三星堆遗址六个祭祀坑新发掘成果的最后一轮直播圆满完成,最后一天更是掀起了一个小高潮:8号坑新出土的顶尊蛇身神人像与1986年2号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实现了3000多年后的再度合体,并重新被命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这也是自1986年三星堆1、2号坑发掘之后,时隔36年后的首次器物拼合。

据余健介绍,三星堆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1100件,在展厅展出的有489件,除去陶器、金器和玉器等,青铜器约占40%,也就不到200件,不算少,但也远没有到“大海捞针”的程度。更何况,自从2004年来到博物馆后,他最初的工作就是整理馆藏文物的图片资料等,18年来的积累,用“了如指掌”来形容他对馆藏文物的熟悉程度,毫不夸张。

“直播之后,确实是有不少人来问,同行、领导都有,甚至有的说是不是一个月前就已经找到了?”余健说,“真的不是,没有那么夸张。”

下一步就是向省文物局汇报这一新发现,确认是否可以在第二天的直播中公布。而在这些流程进行的同时,那张初步拼合图已经在直播工作群和相关专家之间迅速传开。

拼合

直播镜头中的千年重逢只是惊鸿一瞥,要日后“长相厮守”,还需文物保护修复专家们进一步做工作。

修复

接下来的故事,看过直播的观众都知道了。许多网友“借题发挥”地感慨道:“86年出土的青铜器都脱单了,然而屏幕前的你还是孤身一人……”

开完会,他和三星堆博物馆资深文物修复师郭汉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的鲁海子一起,花了将近2个小时,为这件鸟足曲身顶尊神像拍摄了高清“定妆照”。

那“惊鸿一瞥”的缘起,如今回想起来,依然令余健激动不已。

余健在他的脑海中开启了“检索模式”,一个念头闪电般在他心里亮起。

其实,这些物件都是“躺着”的,由鲁海子爬到高梯上俯拍而成。如前所述,装满泥土的觚形尊和人像太重,罍上断开的手腕显然无法支撑。

第二,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这件人身鸟脚的末端,是鸟儿弯曲尖细的尾羽造型,这意味着这个部位不足以作为“双腿”的支撑,那么只能通过这种倒立的形式,才能够将其完整展示。

各种沟通和请示开始登场,一通又一通电话从不同人的手机上打出去。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得知此事后表示:这是个大事情,要立刻去求证!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文章来源:《四川文物》 网址: http://www.scwwzz.cn/zonghexinwen/2022/0711/1037.html



上一篇:四川自贡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面向全社会征集
下一篇:国家文物局发布全国文物系统拟表彰公示,四川

四川文物投稿 | 四川文物编辑部| 四川文物版面费 | 四川文物论文发表 | 四川文物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四川文物》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